发布时间:2016-03-27 20:25:40
点击:次
来源:
作者:
李德仁,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1939年12月出生于江苏泰县(今姜堰市)。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图象图形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副理事长,湖北省科协副主席,湖北省测绘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土地学会名誉会长、武汉欧美同学会会长、武汉留学回国博士联谊会会长、武汉中国光谷首席科学家等职。
90年代,李德仁教授主要从事以遥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为代表的空间信息科学与多媒体通讯技术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并致力于高新技术的产 业化发展。他在高精度摄影测量定位理论与方法、GPS空中三角测量、SPOT卫星像片解析处 理、数学形态学及其在测量数据库中的应用、面向对象的GIS理论与技术、影像理解及像片 自动解译、多媒体通信等方面都有独到建树,其成果直接推动了技术进步,并已向产业化方向发展。领导研制了吉奥之星GIS系列产品、瑞风可视电话系列产品和立得三S汽车道路测量与导航系统等高科技产品。
李德仁教授长期活跃在国际舞台上,曾任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第Ⅲ委员会主席(1988年―1992年)和第Ⅵ委员会主席(1992年―1996年)。出访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瑞士苏黎士理工大学(ETH)的客座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工大(QUT)的客座教授,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客座研究员。
李院士特别注重技术的产业化。例如,国际上,地理信息系统在80年代得到广泛应用,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才开始这门学科的研究和应用。面对这种状况,留学回国不久的李德仁博士深感优虑。他常常说:“当前,我们国家出口人才,引进软件,武装别人,回过头来又打中国人,这是新时期高科技侵略的一种手段。如果这种局面不改变,不仅信息安全难于保障,而且也意味着主动放弃高新技术领域的主导地位”。这位有着强烈爱国心的科学工作者结合信息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开始组织面向对象的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他紧锣密鼓地组织人才,筹建GIS研究中心,带领十余位GIS先行者开始了“吉奥之星”软件的艰苦攻关。他常对开发者们说,现在国家拨专款给我们开发国产GIS基础软件,大家一定要好好珍惜这个机会,早日研制出自己的软件,打破国外GIS的垄断地位。为保持技术队伍的稳定,李院士竭尽所能地为这批GIS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在李院士的关心下,许多博士、博士后甘愿放弃国外待遇优厚的工作,不计报酬、不辞辛苦地为我国GIS软件的振兴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聪明才智。
附: 李德仁的院士之路 长江日报记者 瞿凌云 2003-07-15。
昨日荣获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的李德仁,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他和学术同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测绘科学与美、德并驾齐驱,保持着世界的前沿水平。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双院士”,李德仁的科研之路有何独到之处?他正在和准确开拓哪些新的研究之路? 科研秘诀:不迷信国际学术权威 在原武汉测绘学院求学期间,二十出头的李德仁还稚气未脱,但面对加拿大一著名教授的航测理论公式时,他勇敢地向老师王之卓院士提出,这位国际学术权威的数学公式不完整,还有进一步完善之处。 昨日,已年过花甲的李德仁院士透露了其一生的科研秘诀:不迷信国际学术权威,有问题决不罢休,小问题可出大理论。 在德读博期间,他提出的“可区分性”理论,就是在这种“挑剔”的学术态度下产生的产物。后来这一理论被国际著名大地测量学家格拉法韧特等认为“解决了测量学上一个百年来的难题”,把航测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该成果还获得1988年联邦德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最佳论文奖“汉莎航空测量奖”。 据其介绍,“可靠性理论”就像只知道一个病人是否得病这一问题,他的“可区分性”理论则向前推进了一步,还可“看出病人到底得了什么具体的病”。 “最大的成就是培养了一批人” 不久前,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的一位武大教授,成为院士的候选人。他就是李德仁的学生。 昨日,李德仁院士告诉记者,他最大的成就不在于获得了多少奖项,而是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他说,培养人才是我作为教师的本质工作。 李院士说,善待学生,尊重学生的劳动,这是一个老师应该保持的风格。老师与学生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没有学生,一个院士有再好的想法,也难以实现和完成。 他说:“我的很多科研‘本事’就是从学生那里得来的,学生比我钻得深、透,我只是掌握方向。” 正像他的中国导师王之卓和德国导师阿科曼曾经无微不至地关照他一样,李德仁也一直宽以待人,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非常关心和照顾。 据说,有一个学生因经济问题,出国深造有困难,李院士就资助了他1万元。 回国17年来,他先后培养了硕士生60多名,在读或已毕业的博士生100多名。作为学科带头人的他,言传身教培养了大批高层次测绘及空间信息领域的科技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使李德仁的学术科研有了一支得力的团队。 正在北京用卫星找违章建筑 打算为武大放一颗 虽已年过花甲,但李德仁院士戏称自己“能吃、能睡、能熬”,身体和精力都不错,每天能坚持“晚睡还能早起”。现在,他正在筹划或者建议一些对武汉来说的“惊世之作”。 经李德仁等人的努力,与国家有关部门合作、注册资本1亿元的国家卫星导航工程中心将落户武汉。李德仁说,这一项目已经国家计委批准,预计不久它将在武汉大学正式挂牌。 他还在琢磨另一件“惊世之作”:希望整合武大的学术力量,组织研制一个高分辨率的卫星,并把它推向商业化运作。 据说,如果愿望实现的话,几百公里高的卫星可以用于土地利用、城市发展等众多领域。 据其介绍,去年他已开始了一个项目,利用卫星寻找目前到2008年北京城区内的违章建筑,目前运行良好。
湖北省召开2002年度科技奖励大会 昨日,2002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举行。武汉大学教授、两院院士李德仁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省委书记俞正声给李德仁院士颁发了证书和50万元奖金。 省长罗清泉、省领导王生铁、邓道坤、周坚卫、孙志刚、高瑞科、辜胜阻、郭生练出席了颁奖大会,分别给2002年度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科技成果推广奖的一、二等奖获得者颁发了证书。据介绍,此次我省共有244项优秀成果、1761人获得奖励。
64岁的李德仁院士是我省唯一的两院院士,在科学研究以及为推动我省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上作出了突出贡献。他长期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的教学、科研及高新科技产业化工作。 李德仁院士首创了国际测量学界称为“李德仁方法”的测量法;他提出包括误差可发现性和可区分性在内的基于两个多维备选假设的扩展的可靠性理论,科学地解决了测量学上的一个百年难题;他在国内首先提出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概念、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在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多媒体通信等方面有独到的建树和广泛影响。 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为我省最高科技奖项,设立于2000年。赵梓森、傅廷栋两位院士曾荣膺这一奖项。 省长罗清泉在大会上发表讲话。他强调,要树立不断创新的观念,走出一条湖北科技工作的创新之路;要千方百计培养和引进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大胆地借鉴、移植国内外的好做法、好政策,结合我省的实际,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努力为广大科技工作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双院士”有个院士弟弟
1939年出生的李德仁,1982年到德国留学,主攻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又当选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德仁的同胞弟弟李德毅,比李德仁小5岁。1981年,未读硕士的他直接到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计算机工程和人工智能博士学位,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现在是总参通信兵部少将,作为国内知名的人工智能专家,他被聘为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和武大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据李德仁介绍,父亲为银行职员,兄弟姐妹有7个,他排行老二,李德毅排行老四。家里虽然负担很重,但知书达礼的父母对他们兄弟姐妹管教甚严,他和弟弟的名字最后一个字就取自“仁义”的谐音。李德仁读书时,费用是由姐姐担付的;而李德仁后来又担负起了供李德毅读书的责任。 据了解,在中国科技界除了李德仁、李德毅这两兄弟摘下三顶院士桂冠外,湖南浏阳一家庭还出现了院士三兄弟:兄弟黎鳌、黎介寿、黎磊石都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