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3-27 20:21:22
点击:次
来源:泰州新闻网
作者:
李德毅,中国工程院士、博士生导师,1944年11月生于江苏省泰县(今姜堰市),196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1983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计算机工程和人工智能博士学位。目前任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研究组副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语言信息工程中心首席科学顾问。
长期从事计算机工程和人工智能学术研究。在国际上第一次提出控制流—数据流图对方法,1985年获得国际IEEE总部授予的计算机和控制类最佳学术成果奖;1999年攻克世界难题三级倒立摆动平衡问题,获得世界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杰出论文奖。出版英文专著2本,全世界发行,被译成日文版;主编技术丛书6本,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70余篇,部分被SCI等国际三大索引收录并被上百人次引用;先后去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讲学。在数据挖掘和信息安全方面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3项目和国防预先研究项目,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共34名。先后获得2项国际学术成就奖、15项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1990年由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称号,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李德毅院士在成都军区通信骨干集训中进行现场指导
附一:李德毅:院士不想当“花瓶”
●本报记者 钱晓虎
出席今年“两会”的两院院士共有153名。与会期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 ———可以在自己精通和关注的领域提出见解与看法,为国家决策提供依据,这令他们感到非常振奋。军队政协委员、总参某研究所副所长李德毅院士告诉记者,如何有效发挥院士群体这一重要智力资源的作用,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院士是最高学术称号,是终身荣誉。两院院士现在总共才1000多名。人们仰慕院士,称颂院士。“这是好事,说明全社会对院士群体的重视,但好事做过了头,往往适得其反。”李德毅院士说。
李德毅委员是计算机指挥自动化领域的专家,他用自己的切身感受批评了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现在社会上有许多活动为了显示档次,都喜欢请院士参加。这些邀请有的是合适的,有的并不合适。比如,有些大会请来院士坐主席台,是让大家见见面;颁奖会上请院士给获奖者发个奖,让群众鼓鼓掌,是为了提高品位;新闻发布会上让记者扫一下镜头,联谊会上与一些不相识的人轮流照照相等等,都是迎来送往,装装门面,像一只花瓶,被任意摆布,供人观赏,并没有什么实效。
李德毅说,院士要做具体的研究、教学或工程管理工作,要追踪科技前沿,著书立说,还要带好学术梯队。对他们来说,精力有限,时间更是宝贵。希望全社会来爱护院士,留给他们更多的支配时间,真正体现十六大提出的“四个尊重
”。
“平心而论,我们‘院士’的称号上凝聚着无数前辈和同事们的辛勤劳动,凝聚着我们民族发展与进步的希望,我们倍感责任重大。”李德毅告诉记者,他准备就此写一件提案,以引起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重视。(解放军报 2003年0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