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02 22:50:24
点击:次
来源:
作者:
被评价为“代表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粮食丰收,本该喜上眉梢,但却由于连续阴雨烂在田里,损失惨重。这样的教训如今不会在姜堰重演了。近年来,姜堰区创建的家庭农场服务联盟正由点到面,取得实质性的创新成果,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评价为“代表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启动示范性家庭农场服务联盟创建,是我区三年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探索,目的是改变为农服务综合体服务功能单一、辐射范围不广的问题。”姜堰区委副书记孙靓靓介绍说。
为继续深化这一改革成果, 2017年,该区遴选20个村,鼓励扶持这一新生事物,现有联盟会员406户,会员联盟面积11.7万亩,拥有大中型机械815台;其运作模式是以村集体领办为前提,以村级为农服务综合体为载体,吸纳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共同加入。其服务内容包括“七个统一”,即:土地统一流转、农资统一配供、种苗统一栽植、病害统一防控、粮食统一销售、机具统一存放、人员统一培训;同时鼓励拓展金融、保险、电商、劳务、品牌创建等其他各具特色的创新服务项目。
这样做,一是兼顾“三方利益”,凝聚共推发展的强大合力。首先,让农户尝甜头。通过服务联盟合理确定土地流转价格、规范土地流转行为,避免农户与市场主体直接交易带来的风险。其次,让联盟成员得实惠。借助服务联盟开展的全方位服务,家庭农场主不仅生产成本有效降低,而且产出效益得到提高。以淤溪潘庄家庭农场服务联盟为例,该联盟不仅为成员提供从种到收一条龙服务,同时开设“粮食银行”帮助成员代储代销,保证了成员的利益最大化。第三,让村干部有盼头。通过出台实施意见,既明确了村集体的牵头责任,又规定了村干部可以从中按劳取酬,还为村集体增收拓展了新路径,极大调动了各村的工作热情。
二是探索“两种模式”,引导服务联盟特色化发展。针对实情,该区重点推广两种发展模式:在桥头、沈高、兴泰等规模经营基础较好的地区,依托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构建“保底+分红”的利益分配机制,保障农民持续稳定的土地租金收益;在上河部分暂不具备大规模流转条件的地区,通过吸纳普通农户成为联盟成员,推行“农户提供土地、服务联盟全程经营、收益协商共享”的全托管经营模式,既解放劳动生产力,又提升土地经营效益。
三是健全“三项机制”,提升服务联盟创建成效。健全挂钩服务机制。建立农口部门与联盟之间的挂钩服务机制,各相关部门定期深入挂钩联盟,及时掌握动态,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健全政策倾斜机制。除区级财政支持之外,进一步加大产业类、扶贫类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目前,已上争中央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800万元,将全部用于扶持家庭农场服务联盟发展。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出台配套政策。健全督查考核机制。由“两办”牵头,农机、农委、农工办等部门参与,定期督查考核联盟创建。目前已组织开展第一季度考评。
尽管此项工作刚起步,但成效显著:一是成为引导家庭农场抱团发展的“联结体”。家庭农场服务联盟的出现,让农场主形成了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有效规避了天气、市场等各类风险。据调查,去年秋收期间,家庭农场服务联盟牵头实施的机收费为60元/亩、烘干费为140元/吨,均比市场价低20%以上。二是成为推动农业提质增效的“催化剂”。通过家庭农场服务联盟统一购买种子、农药、化肥,提供专业植保、农机服务,不仅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也有效控减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三是成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引领者”。通过联盟的辐射带动,催生了一批稻麦+西瓜(草莓)、稻麦+水产养殖等高效种养模式,扩大了稻田养鱼、稻田养鸭、稻田养鳖等生态循环种植面积。以白米镇昌桥家庭农场服务联盟为例,农场主杨顺宏在自身承包的1000亩农田中发展“稻鳖共生”的生态种养模式,他还带动了周边联盟成员一起发展,辐射面积达到3000亩。四是成为破解扶贫攻坚难题的“金钥匙”。目前,村集体领办家庭农场服务联盟,主要通过提供农机具存放、粮食烘干代储等社会化服务增加收入。今后,该区还将继续探索,借助服务联盟拓展农业休闲、农事体验、养生养老、精品民宿等项目,实现村集体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带动低收入农户共同致富。(杨少军 赵文澜 王国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