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27 13:39:53
点击:次
来源:
作者:缪荣株
江苏省里下河地区的古镇港口一带有全国罕见的水乡特殊地貌——垎田。垎田就是散布在水中的或大或小的零零星星的小块高地。杨宝军从呱呱坠地到退休,就一直生活在这样的水乡。他家所在的上溪庄被方圆2000多亩的龙溪港三面环抱,先后工作的两个镇,港口、淤溪就在龙溪港东西两侧。瞧,连这两个镇名也水灵灵的呢。他上班一天三顿回家吃饭,就连调县城工作也是早出晚归,实实在在是水乡泡大的,是垎田守望的虔诚者。
宝军20出头就一直从事新闻工作,佳作迭出,高山、陈爱兰、徐杰东等文友夸他见报多,我在跟帖时开玩笑说:“何止见报多?”
多年来,他始终不忘初心,倾尽全力讲好身边好人故事,书写乡村振兴最可爱的人,唱响了时代最强音。宝军采写的《大河作证——记港口镇下溪村党支部书记蒯斌》《有出息的“落榜生”——记港口镇回乡青年高金山》《顾正枝:钢与火的人生》《邵云龙:泰东河畔一杆旗》《沈向明:付出真心,收获民心》《孙秋平:当过兵的人就是不一样》《杨秋红:为了爱的承诺,无悔付出23年》《王成友:“顶上事业”一干60年》等脍炙人口的报道,被众多新闻媒体采用。这些身边典型,有的成为省市劳模、优秀共产党员,有的成为“中国好人”“江苏好人”“最美泰州人”。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模范就是一座丰碑。这些平凡又伟大的典型人物,就像夜空中耀眼的星辰,闪烁着迷人的光彩,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的目标奋斗前行。
2020年春节期间,他调回家乡华港镇,大年初二就投身抗疫“战场”,每天都有新闻被媒体采用。从"新娘子"黄蓉写到"铁娘子"刘灯桂,从党支部书记写到普通党员,从全镇面上写到各行各业。他说:“防疫当前,基层一线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每写一段,情难自禁,每成一篇,泪水涟涟。”有人说他写“疯”了,他笑笑说:“错也,我们基层一线的干群才‘疯’了,他们昼夜抗疫,不顾家庭;他们心系百姓,辛苦付出;他们坚守岗位,抗疫不止 ......虽然我不能与他们一起并肩抗‘疫’,但是能在第一时间报道出他们的事迹,是我的职责,也是对乡村防疫干群的最大慰藉。”
宝军心中有大爱,笔端有真情,这种真情通过一段段优美的文字跃然纸上。在抗击新冠病毒的非常时期,为了采写好每一篇新闻,他寝食难安,夜里赶写文稿无法入眠,有时不得不吃催眠药,强迫自己睡觉,以确保第二天有更充沛的精力写稿。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调回华港的第一个月内,宝军在各级媒体用稿达45篇次,华港镇对外宣传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受到当地干群的一致好评。面对宝军无处不飞花的新闻佳作,说实话,当时笔者懒得跟帖,眼晴看得实在太累了!宝军30多年的新闻写作积累,底扎实,写法灵活,采用率极高,赢得《新华日报》《现代快报》《泰州日报》以及姜堰区委宣传部、海陵区委宣传部等媒体编辑和宣传同仁的交口称赞。他年年受到上级新闻机构和区委宣传部及广播电视台的表彰,先后有350多篇新闻在国家省市区级获奖,家中的荣誉证书一箩筐也装不下。
宝军从新闻写作转到散文创作不留新闻痕迹自然过渡,实现了华丽的转身,并加入了江苏省散文学会。他围绕乡愁、乡土、乡音、乡歌创作的100多篇散文,见诸于各大报刊和网络,好多散文在我记忆中留痕极深。2017年3月28日,我收到宝军送来的第4期《散文选刊》,心中为之一喜,他的散文《港口韭菜》终于登上了全国很有影响的文学杂志《散文选刊》。2018年,宝军说,计划在退休之年出版一本散文集,嘱我作序,我欣然应允:要得!
我和宝军有缘。我大学毕业后工作在宣传部,搞了5年新闻报道。1983年9月,我任港口镇(现华港镇)党委书记,刚上任不久,一天早晨,看到镇办公室门外,一个初出茅庐的农家青年穿着朴素,说话还有些腼腆,手上拿着一叠稿纸,笑嘻嘻地走过来叫我。他告诉我,写了篇新闻稿件,要我审查修改。我是搞新闻出生的,当然感兴趣,一看写的是《朱桂宏“三把火”烧活了瞌睡(脱水)厂》,于是出于本能和工作需要,这个年轻人从此走进了我的视野。后来才知道,他是镇酱醋厂的临时工。
宝军散文创作聚焦里下河水乡,聚焦童年,用他的话说,“喜欢整理碎片化的文字来追忆逝去的年华。”他在《散文选刊》《中外文艺》《新华日报》等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的《港口韭菜》《三当男红娘》《游河偷瓜》《儿时掏蟹》《摸“河歪”》《家有竹园》《垎田守望》等系列作品洋溢着水乡河湖港汊浓烈的氤氲之气,飘逸着垎岸幽幽的菜花香,每篇无处不芳华。他的散文本真、质朴、写什么像什么,总是鲜明地抓住主题的个性特色,充满了泥土味、稻谷香、农人的汗水味,好读、好记、留痕,是一幅幅水乡生活风景画。读宝军散文,犹如跟着他走进里下河农耕历史陈列馆,身临其境地听着他的娓娓叙说,因此自然而然地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欲。
宝军的《三当男红娘》在创作题材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它看似叙说媒人牵线的老故事,贵在引人入胜的情节中,反映改革开放后,人们不仅单纯追求物质享受,而且在思想精神领域有了颠覆性的改变,不再以眼前的穷富物质利益作为谈婚论嫁的条件,而是在思想境界上有了深层次的升华。
散文《看瓜的大伯》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文章不死扣原则,写人物怎么维护集体利益,怎么当红管家,而是突破了旧框框,大伯伪装成自己吃的现场,甘受其过,妙在其中。尤其是峰回路转小说式的结尾,出现意想不到的场面。這是宝军写实走出的一条创新之路。而在这之前主流文艺一直强调的是单一的与政治捆绑在一起的宣传教育作用,其他如文艺的、审美的、愉悦的、娱乐的诸多功能事实上都有意无意受到限制或忽略。作者从现实生活出发,写出了在那粮食匮乏的年代,大伯宁可不要虚名,也要满足孩子们的饱腹欲望,在文革动乱颠倒是非的年代里彰显了人性的大美。
《散文选刊》上的《港口韭菜》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法,从韭菜的传说,文革中母亲卖韭菜的痛苦遭遇,以及种韭菜,捆韭菜多侧面叙述,把港口韭菜写得丰腴、鲜嫩、水灵、奇特。
散文《儿时掏蟹》,作者将童年沿河寻洞掏蟹,与螃蟹斗智斗勇的过程写得妙趣横生,一个个掏蟹细节,让读者从中感悟出人生哲理,读来敬佩有嘉。难怪此作被《中国作家网》《江苏散文网》《泰州日报》等文学媒体采用。特别值得高兴的是,《儿时掏蟹》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起,入选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未考试[校级联考]语文试题。
宝军的散文有故事、有波折,犹如水乡起伏的垎田,有看头。他写的主题和细节总能勾起读者对故乡童年生活的满满的乡愁。读《家有竹林》,不难看出他对家园竹林有与生俱来的感情,这感情积蓄愈久,愈深,情感愈浓,犹如喷涌的泉水。美文字字句句贴近生活实际,写出了庄户人家对竹林的深情向往。结尾神来一笔,彰显出竹林主人和取竹人的高尚人品。这是宝军散文常用的“豹尾”手法,令读者意犹未尽。
宝军也是环境描写的高手。不妨让我们品读《摸“河歪”》中的几段描写:“家乡的小河美极了,水连水,沟接沟,清澈、恬静、碧水悠悠,远远看去绿得像一条翡翠色的绸带,蜿蜒曲折地绕着整个村庄。” ,“童年夏天的中午,烈日炎炎,知了乘着热浪引吭高歌,麻雀蹲在高处乘凉,蜻蜓低飞在河面点水消暑,我的心早已飞向河里。”如此情景,笔墨简练,画面逗人。又如《湖滩罩鱼》中,“平时下田心不在焉,一看到鱼儿咬子,就像魂落了似的,紧盯不放,只恨手上没叉,要不然一叉啊下去起码两三条鱼上来。”水乡生水乡长的宝军对水乡生活了如指掌,每一个生活细节都成竹在胸,写得出神入化。他的散文融洽了浓郁的水乡色彩、生活细节和水乡儿女的纯朴聪慧,令人称奇叫绝。
从新闻写作到散文写作,宝军在写作题材上不断开拓,近年来又潜心研究历史人文和民间故事写作。《陈珪:北京故宫建设的总策划师》《港口暴动》《苏中虎胆英雄张秉粟》等纪实报告文学频频见诸报刊。40多年前,我曾读过一本回忆录上写的《港口暴动》史料,印象很深。可是这么多年来,有关这段历史,墙内开花墙外香,本地很少有人尤其青少年知晓这段红色故事。宝军通过调查写出了近5000字的《港口暴动》,文章精炼、紧凑、故事性强,扣人心弦。2019年建国70周年前《泰州晚报》《姜堰日报》先后都以整版用出,为重温峥嵘岁月,让我们的后代挺起时代脊梁,永远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做出了有益贡献。
我常思:宝军的水乡散文为什么写得那么情真意切?几乎篇篇给人以震撼,以遐思,以心灵净化?读到《垎田守望》,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就是宝军对生他养他的故土、故乡、故人的那份钟爱和虔诚!
宝军的文学创作潜移默化地影响、带动、组织了家乡一批文学作者。近年来,他和家乡文友共同创建了《古镇港口》文学公众号,团结了一大批作者,在泰州北郊水乡形成了文学小气候,且有勃勃向上的生机和活力。
2020年,杨宝军60花甲,退休指日可待。今后,他将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创作。我们祝愿他一路阳光,砥励前行,为家乡老百姓书写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
2020年4月12日写于半月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