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3-19 11:47:43
点击:次
来源:
作者:
序
缪荣株
就我接触的十几个手机微信群看来,《古镇港口》公众号参加的作者愈来愈广泛,好文章不断湧現,是一个充满正能量,很有希望的路子走得正的纯文学群。我和其中的许多作者们参加过多次活动,不少是和我一起在港口工作过,或者是同辈朋友的第二代,情同手足。我常和朋友开玩笑说,港口是我读研社会实践的地方,这块水乡的沃土让我的人生境界走向成熟、高远。
《古镇港口》公众号文学群为什么会形成泰州北郊水乡文学的小气候呢?这是因为:一、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留给作者群刻骨铭心的记忆,他们对消失的古镇遗存的挖掘和再現,具有浓厚乡愁的驱动;二、生长在垎岸丰饶土地上的他们依靠這块衣胞地得以一展才华;三、公众号团结了一大批作者,他们在创作中不断相互激励,共同提高。
港口古镇历史文化的底蕴深厚,在大江南北影响深远。1984年元宵节,我任泰县古镇港口党委书记期间,接待了南京和上海的文化名人石林(原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坚(著名画家、原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书画出版社副社长)以及泰州画家潘觐缋。他们解放前曾经在港口战斗过、生活过,对古镇人文历史情有独钟,因此相约联袂前来采风。石林老人当场吟诗一首《港口游》并挥笔赞道:
水港河汊野趣多,
新风新物更堪歌,
光辉前景精筹划,
大泊龙腾波逐波。
2020年,我离开港口(现属华港镇)34年了,虽然我常去港口,2018年去过5次,2019年去过6次,但还时常牵心港口的发展,牵挂那里的干部和群众,牵念农民朋友夏宝鱼。当文友们嘱我为他们多年来创作的散文集作序,我欣然应允。这不仅是因为我在1983——1986年曾经在港口工作过,与那里的干部和群众共洒汗水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至今与日俱增,而且由于在那儿辛劳落下了内分泌失调的病根,以致后来摘去了一只右眼球。我在港口工作三年,水乡人真诚丶善良丶淳朴的品质和形象铭记于心。
我们那届党委在抓经济压力很重的情况下,对古镇港口的历史文化建设也摆上了重要位置,做了四件事:
一、1984年夏,镇党委宣传科、办公室、文化站利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等相关人员,收集有关资料组织编写《港口民间故事》三万多字编印成册,我作为主编作序,下发到村,期望一花引来百花开;
二、收集、整理、油印陈二指创作的《港口竹枝词》;
三、党委会上专题研究了如何支持上溪庄四个村7000多村民自发集资、恢复、修建唐代遗传的观音阁,并改观音阁为龙溪阁;
四、创作乡歌《为了港口的明天》,在全镇党员干部大会上教唱。我是词作者,文化站长胡宗仁作曲。歌词是:
泰州北郊港口镇,
四通八达水上城。
东龙溪,西五指,
南大澎,北大泊,
千亩鱼池环镇绕,
工业翻番赛龙腾……
正像乡歌唱的那样,港口在泰州城北十八里的卤汀河畔,自古以来水上交通和商业非常发达,是周围乡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港口又是一个有1400多年历史古镇,早在明朝就成为泰州境内十个重镇,也是泰县境内五个镇之一,民国初年还一度设为市。相传隋唐名将李元霸、尉迟恭、薛仁贵、宋岳飞等在港口留下的许多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故事;元文天祥在抗元救国,路过港口时曾写下著名的诗《过泰州虾儿湾》,元末盐民起义领袖张士诚,明初大将常遇春,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画家李鳝,皆曾驻足港口,留下许多传说、遗迹、佳作。戏剧《秦雪梅吊孝》的故事等在港口一带广为流传。凌文渊等许多民国文人曾居于此。抗战时期,1940年7月,苏鲁皖中共地下党员在上溪庄观音阁策划过港口暴动,陈二指曾写过著名的《港口竹子词》......总之,港口镇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港口还有独特的水乡自然风貌——垎田。
江山代有才人出。文学是时代的发生器,也是社会的晴雨表。现在是自媒体和纸媒体相互并存的时代。古镇港口公众号由当地人创办,更加接地气贴近生活,亲近民众,短短的几年作者和关注者甚众。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诸多方面在港口文学群作品中都有反映。同为衣胞地同喝龙溪水同吃垎田蔬菜在这块神奇、秀美水乡长大的作者们,吸吮、挖掘水乡的人文历史,聚集、锻炼了一支20多人的文学创作队伍,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150多篇,近30万字。这些作者具有共同点:政治上上进,凝聚力特强,剪不断的乡愁,发表的是清一色的文学作品。现在虽然处在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商品意识金钱为上占据一切,但是作者们依然共同传承了水乡人纯朴、善良、厚道、谦逊、互爱互敬的品德,作品对家乡的热爱、牵念、追思,对水乡环境的描写充满浓郁的水乡风情。文学美人性美心灵美,是他们散文创作共同的特色。港口古镇文学作者群在近几年内迅速堀起,这种文学现象在一个乡镇少见。她让泰州城北的文学天空为之一亮。
令人欣喜的是,在港口作者群中不仅有本地作者,也有工作在南京、上海、扬州等地的港口籍父老乡亲。古镇港口公众号办得好,离不开王志林先生和陈爱兰才女的辛勤耕耘。王志林当过兵,转业后在机关工作。他多才多艺,诗词、散文、作曲皆能,并长期潜心研究古镇港口历史,整理了数十万字资料。他们坚持正确导向,唱好主旋律,低调做事,默默奉献,为公众号健康发展,壮大创作队伍作出了重要贡献。
值得大树一笔的是,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杨宝军是作家群的杰出代表,他的散文创作聚焦里下河水乡,聚焦童年。他发表在《散文选刊》等全国各地报刊上的《三次说媒》《港口韭菜》《偷瓜》《掏蟹》《家有竹园》《圪田的守望》等系列作品具有浓郁的港口水乡风情,写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宝军从事30多年的新闻写作注意文学性,由于扎实的功底从写新闻转到散文创作不留新闻痕迹自然过渡,实现了华丽的转身。他潜移默化地影响、带动、组织了家乡一批文学作者。他的散文本真、质朴、写什么像什么,总是鲜明地抓住主题的个性特色,充满了泥土味、稻谷香、农人的汗水味,好读、好记、留痕,是一幅幅水乡生活风景画。读宝军散文,犹如跟着他走进里下河农民方方面面的历史陈列馆,身临其境地听着他的娓娓叙说,因此自然会调动起读者强烈的阅读欲。
宝军的《三次说媒》在创作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三次说媒》看似叙说媒人牵线故事,在引人入胜的情节中,反映改革开放后,人们不仅在物质享受上天翻地复,而且在思想精神领域有了颠复性的改变,不再以眼前的穷富物质利益作为婚姻的基础,而是丰富了内涵升华了主题。散文跳出了从衣食住行写改革开放的老框框,着重写了人们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从而热情歌颂了改革开放40年这一重大主题。《偷瓜》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文章不死扣原则维护集体,而是弘揚人性,同情饥饿儿童。這是宝军写实也许不经意地反传统創作规则,走出了一条创作新路。《看瓜的大伯》在文革年代里表达了人性的大美。这篇散文的另一个特色是采用了峰回路转小说式的结尾,大量的篇幅写偷瓜的过程,偷瓜能否成功紧扣读者。结果出现意想不到的场面,大伯伪装成自己吃的现场,妙在其中。《看瓜的大伯》最大的特色是叙述人物时突破了旧题材的框框,写人物怎么维护集体利益,怎么当红管家,如果这样写就流于一般化了。而在这之前主流文艺一直强调的是单一的与政治捆绑在一起的宣传教育作用,其他如文艺的、审美的、愉悦的、娱乐的诸多功能事实上都有意无意受到限制或忽略。作者从现实生活出发,写出了在那粮食匮乏的年代,大伯宁可不要虚名,满足几个孩子饱腹的欲望,彰显了人性之大美。
《散文选刊》上的《港口韭菜》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法,写得很丰满,从韭菜的传说、文 革中母亲卖韭菜的痛苦遭遇、如何种韭菜、捆韭菜多侧面叙述,把港口韭菜写得丰腴、鲜嫩、水灵、奇特。宝军的水乡散文为什么写得那么情真意切?几乎篇篇给人以震撼,以遐思,以心灵净化?读到《圪田守望》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就是宝军对生他养他的故土、故乡、故人的那份钟爱和虔诚!
泰州市历史学会会员、海陵区知联会文史顾问、中学高级教师徐杰东的文学创作是另辟蹊径。他是港口古镇的仓颉,近几年来崛起的史学新秀。他一露脸,连篇累牍以文史见长的历史散文,叫响泰州。他研究地方文史严谨,调查研究翻阅史料穷追不舍,求真务实的精神值得称赞。他踏踏实实地从自已的衣胞地一一桑湾村点点滴滴的传说、地方史调查研究起,不经意间开辟了港口地方史学研究的先河,打开了地方历史文化的宝库。由于他关于本村扎实的史学文章的发表,2013年12月,桑湾村被列为泰州市第一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他的成果告诉我们,不要将历史文化研究最终定论,不迷信,不囿于前人的历史研究,从实际出发,坚定地充满信心地努力前行,根据史实和考据,推断有据,合情合理,推动了海陵历史研究向深层次发展。皇天不負有心人。《孙武隐居泰州写兵书》《秦雪梅吊孝》《文天祥过泰州虾子湾》等都为泰州文史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老家在港口远在500多公里的山东淄博绣花厂的老板高山割不断对家乡的情丝,偷闲抒写对家乡的思念。他选材广泛,对水乡生活烂熟于心,对古镇的人文地理、水乡风情、家长里短如数家珍,散文的趣味性、生活味、故事性特强,能撩起人浓厚的阅读兴趣,留下深深的印痕。他的散文《桥》《吃饺子》《回望那行车辙》等热情地讴歌建国70年来农村巨大变化,充满了水乡人幽默诙谐的氛围。
我们欣喜地看到,来自港口古镇的女作家群正在兴起。江苏省作协会员、海陵区作协副主席、《金陵晚报》《泰州晚报》专栏作家、出版中短篇小说集《纠结》和长篇小说《谁救赎了谁》的董小潭(叶慧莲)是港口人。她的诗《铭记一个农民》《郁金香马上就要盛开》好评如潮,《冬至雅集小扎》写一群文友相聚董潭,《回忆过年》同样倾注了对故乡的深情。女作家丁杰参加主编的《港口竹枝词》辑注,以及她的乡愁系列散文《夹河》《夹河人家》《夹河的一天》《故里三桥》《东泊的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丁杰散文和陈爱兰的《雪窗煨芋》《冻小杂鱼》《张勋急点梅兰芳》等作品以女性的特有的温婉、细腻、多情、灵动、绵柔、诗化的文字,行云流水般抒发了对故土的深情,后劲都很大。三位女作家年龄相近,文风相似,可以说是古镇的文学姐妹花。
值得高兴的是,古镇港口活跃着一批年长的长期“雪藏”创作积极性的作者,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他们的思想大解放,才华得到释放,如上海卤汀愚人(宋振钧)、珠珠(朱秋珍)、王祥元、宋家骧、韩立富、高德宏等,他们的作品都留给读者的印痕很深。原港口中学校长王祥元的鸿篇巨制长篇小说《水乡客》,以古镇港口丰富真实的人文历史故事及特产风物为气势恢宏的背景,用散文笔法融进长篇小说中,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非港口古镇无此丰富内容,非长篇难以容纳这海量的人文历史故事。港东村从未动笔的老支书高德宏在改革开放后,精神境界有了新的追求,65岁上“老夫聊发少年狂”也拿起笔来,写下了让人读后称赞的散文。他的作品具有好主题好故事好语言,且叙述朴实无华,文如其人,外表憨厚,实质内秀。他的故事语言极像从港口垎田里挖出来的,从港口五坊老百姓中淘出来的,从南北东大泊、龙溪港、卤汀河中汰洗过的。他发表在省市杂志上的散文《父亲的教导》《出门卖货》受到了文友一致称赞。朱秋珍的《故乡小屋》留给读者无限的情思。这些作者对逝去的港口古镇太熟,由于笔触真实细腻,我似乎触到了古镇港口的肌肤,听到了她的呼吸声。我爱读這样真正反映农村生活底子厚实的好作品。这些老年作者用文字留下的历史上刻骨铭心的记忆,是青少年时代耳闻目睹的,再不留下来,就随着历史的岁月烟消云散了。
在这股强劲的文学春风吹动下,港口文学群还正在持续涌现出一批批新的作者。
也许是港口这方水土的滋润,还涌现了一批书画爱好者,像名气很响的周桂森、宋家骧、莫登华等。
这一群公众号上的港口作家将港口文坛搞得风起云涌,风生水起,将古镇的人文历史重新推到了读者面前。我细细地分析了一下,这些灵动叙述的文字可以转换成触模的视觉形象,至少形成了四个比较有特色的旅游点:
1、港口每年的3月18日庙会在乡民的组织下,在公众号的文学作品推动下,已经形成了水乡最典型的、最有影响的庙会,已经走出了港口,走进了泰州大市。
2、古村落上溪庄的观音阁建于唐朝,是苏北标志性的古建筑之一,在此阁由共产党员参加策划的港口暴动也必将成为文化历史和红色旅游绝佳的景点。
3、打造下溪村虾儿湾旅游点。这里集中了文天祥留下的《过泰州虾子湾》著名诗篇,也留下了岳飞羊打鼓、锣鼓圩、楗子锤、昌蒲湾等抗元景点,在这些深厚的人文景点上再加上文天祥时的虾儿窝发展到现在的鱼窝,到全村四千亩蟹塘,已经成为一个蟹的世界。同时,虾儿湾独特的蟹塘、屹田风貌的自然景观为虾之湾成为水乡旅游的特色之地。
4、泰州对古建筑颇有研究的专家黄炳钰在港口考察出十几处明清古建筑,其中西方庵巷2号有600多年历史。如果将港口分散的文物景观,如当作门口踏脚石的宋增祐妻节妇坊,下溪明代宫氏女性墓志铭,画家诗人陈二指(陈炳昌)有关资料适当集中,再绘制古镇八段景:“鸡鸣唤渡”、“卤汀渔火”、“沙溪夕照”、“藜阁书声”、“古寺春云”、“东溪玩月”、“十里荷香”、“千家菜圃”八景图和八角殿、回龙将军庙等集中在600年的古宅展览,将是水乡古镇一处引人眼球的旅游点。
(作者系江苏省作协会员、姜堰区作协副主席、《泰州晚报》专栏作家,《姜堰名人》主编)
2020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