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3-27 18:24:40
点击:次
来源:
作者:黄稳成(姜堰)
姜堰区大伦镇麻墩村有一口井龄达900多年的古井。根据历史记载,这口井是北宋年间由世居麻墩的周氏家族为解决庄民饮水困难而开挖的。因为这口井是一项公益基础设施,所以周家人把这口井命名为“义井”。
这口井在构造上具有典型的唐宋时期水井特征,口小底大。井壁用特制的两端留榫的弧形砖块相互卯接而成。使上下四周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井台呈正八角形,用整体大理石雕刻而成。上面刻着阴文“义井”二字,笔力苍健,古朴凝重。该井在2007年7月被列为姜堰区文物保护对象。
古井滋润一方土,哺养一方人。麻墩井水清澈纯净,气香味甜。人们把它称为“神井”,“水神日”这一天常有人焚香祷告。相传当年抗金名将岳飞曾率部在麻墩休整,喝了古井里的水,战力倍增,北上抗金势如破竹,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曾驻军麻墩,喝了古井里的水,斗志昂扬,南下江南,所向披靡。
传说中最令人难忘的是麻墩人民利用这口井的水熬制粥汤大败倭寇的故事。
明代嘉靖年间有一天,麻墩庄民得知倭寇即将来犯的消息,庄主立即在周家祠堂召集庄民商量抗倭事宜。大家一致认为对待凶恶强悍的倭寇只能计取,不可力敌。居民中有个姓周的大妈提出用粥汤抗御倭寇的主张,庄主听后不觉眼睛一亮,认为粥汤温度高,保温时间长,烫伤程度深,而且就地取材,成本低廉,施展容易叫来敌防不胜防。庄主完全同意周大妈的主张。周大妈还拉拢了十几个妇女负责熬制粥汤。接着庄主号召每户提供一个手提乘粥小木桶,一个泼粥用的水瓢,一碗杂麦、玉米或高粱粞儿交给周大妈,具体行动,庄主作了详细交待,张开巨网,只等擒凶。
一天傍晚,南方过来几个逃难者反映倭寇由南向北侵犯过来了。周大妈立即和妇女战斗队齐集井旁各就各位,有的生火,有的向沸水里搀和粞儿,有的将粥汤舀进木桶里。接着数十个身强力壮的青年小伙子拎起热气腾腾的粥桶隐蔽到庄里去。不久,庄口响起了锣声这是倭寇进庄的信号。庄里黑灯瞎火,伸手不见五指,倭寇正要点起火把实施劫掠时,突然一阵锣响从墙头、树上、屋上铺天盖地泼来滚烫的粥汤,其时,正是夏天,倭寇衣单裳薄,有的赤膊,热粥一沾身,烫得倭寇鬼哭狼嚎,纷纷逃离。经过古井旁倭头想把一包毒药投入井中,被周大妈等人发觉,每人一瓢滚烫的热粥像倾盆大雨,劈头盖脑地洒向倭头,痛得他在地上滚了几下,就去见阎王去了。
时过境迁,现在麻墩人民普遍用上了自来水,古井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古井辉煌的历史,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永远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