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5-28 17:01:50
点击:次
来源:
作者:
浩汤三水,滋养吾乡。地处水土肥美的苏中平原,江淮古邑有着物华天宝的丰饶。维护稳定,保障发展。推进社会治理的改革创新,姜堰社会保持安居乐业的传承。秉承“创一流治安环境,兴发展第一要务”的工作理念,泰州市姜堰区以群众满意为目标,以创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为抓手,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该区连续15年获得平安县(市、区)称号,近年来群众安全感指数均高于97%,其中2013年、2016年位列全省第一。
准确认识、高度重视,织密治理体系网
兴泰镇得分98.14,娄庄镇得分72.93,考核得分真正拉开了差距。在考核通报会上,排名靠后的几个镇的党委书记如坐针毡。该区认真落实综治领导责任制,今年推出社会稳定季度考核,严格奖励惩处,促进镇街、相关部门把维护一方平安作为重要政治责任。
姜堰区将群众安全感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区委常委会定期研究社会治理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及时解决人事安排、基础建设、经费保障等重要事项。科学制定考核指标,区别镇街、部门工作要求,实现差别化考核,落实责任追究和“一票否决”措施。同时,更新治理理念,打破政府唱独角戏的局面,引导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形成“一镇一特色、一部门一品牌”格局。着力破解末端治理思维,前移工作关口,严格落实重大决策五步程序,深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数据出来了吗?”徐国平脚还没踏进办公室的门便问开了。“连老徐都不淡定了。”同事笑起来。徐国平是姜堰区白米镇的一名“老综治”,让“久经沙场”的老徐沉不住气的是该区的“六无”社区创建。2014年,姜堰区以“六无”社区(无去泰赴省进京上访,无重点人员失控和未成年人犯罪,无八类案件、重大赌博、重大侵财性和民转刑案件,无涉毒案件,无人员涉邪和邪教活动,无火灾、拆建房施工、生产经营安全责任事故)创建统领平安社区创建,将“六无”标准细化为13个子项,分别由职能部门牵头推进,对类型问题及时预警、分析研判并采取相应措施,夯实基层综治根基。
将综治中心打造成服务群众的桥头堡,提升三级综治中心实战效能,规范化建设区镇村社会管理服务平台299个,健全一体化响应机制。强化区级平台分析研判、处置调度、协同督办作用,实行交办、会办、督查、考核“四统一”。镇街平台整合政法综治单位力量,实行统一受理、分流交办和跟踪处理。社区平台推行矛盾调解、民生事项等“一厅式”服务,社区干部一律大厅集中办公,确保话有人接、事有人理。同时,着力破解社会治理领域信息壁垒,建成中天新村综合性智慧社区,并延伸至城区22个社区,构建“互联网+网格化”管理新模式。以法治文化、好人文化滋养政风民风,打造“半小时法律服务圈”,落实“村村法律明白人”,郑勇军当选“感动江苏”人物,仅张甸镇就涌现出80多名道德典型,形成“森林效应”。
破解难题、补齐短板,织密治安防控网
2016年5月15日,一外地男子窜至溱潼鹿鸣街金店,抢劫金戒指一枚。“身着黄裤子、脚穿带白花边纹的运动鞋、体型偏瘦,骑一辆红色的摩托车进入邻近的兴化”,民警通过视频监控系统,迅速掌握嫌疑人特征和逃跑路线,一直追至嫌疑人所在的村庄,30小时侦破该抢劫案。
“该案的快速侦破得益于技防城升级工程,我区投资1.5亿元建成应急指挥中心,镇街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全面互联互通。投入3000万元建成道路治安、重点单位、治安复杂场所、车载移动等六张监控网,实现高清监控村村通。”姜堰区综治办副主任刁振翔说。
姜堰区瞄准影响群众安全感提升的关键领域,着力在治安防控、侦查破案、乱点整治、矛盾化解上下功夫。“通过情报研判和合成侦查破获侵财类案件贡献率占比80%,刑事案件侦破率同比提高20%,可防性案件压降17%;重点部位高空监控,城区新建小区技防率100%,老小区技防改造率93%,推广技防入户产品58626套,安装‘车卫士’2.13万套,实现‘探头站岗’、‘鼠标巡逻’,13项技战法被省市推广。”来自姜堰区公安局的一组数据更加详细地表明了该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成绩。
为进一步整治疑难复杂问题,姜堰区始终保持严打整治态势,深化“泰安行动”,开展打击“盗抢骗”专项行动、打击治理通讯网络诈骗犯罪“雷霆行动”,研究新型网络犯罪调查、取证方法,精准打击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等涉众型经济犯罪。加强重点地区整治,先后对打架斗殴、治安纠纷频发的“大鱼池菜场”周边和赌博、卖淫嫖娼藏身的区域开展重拳整治。整改安全隐患927处,立案侦查黄赌毒案件154起,打击处理涉嫌强迫交易等恶势力犯罪89人,落实重点人员结对帮扶32对。加强专业巡防力量建设,配齐区级150人、镇街30人以上的专业巡防队伍,按照点线面结合布警要求,在城区内划分了大、小巡区各3个,形成棋盘式布警、网格化巡逻格局,实现快速反应、分级响应、联动处置。
2016年以来,姜堰区在村党组织和村委会试点设立“生态文明委员”“环境保护委员”,村子的环境保护有人问事,这是该区深化环保纠纷专业调解组织建设的又一举措。姜堰区按照“一综多专”思路,在建优大调解平台的同时,建实劳资纠纷、医患纠纷、环境保护等13个行业性专业调处实体平台,实行专业问题专套班子专科诊治。为方便群众就近调处矛盾,交通事故纠纷调处室覆盖所有交巡警中队,医疗纠纷受理室覆盖所有医院,劳动争议调解终端覆盖300人以上企业,婚姻家庭纠纷调解覆盖所有镇街、村居,物业纠纷调解覆盖22个城区社区,乡村环保生态家园协会和消费者协会覆盖所有镇街。针对调处难度较大、涉及面广的重大、疑难纠纷,成立由调解能手、优秀律师、执法司法业务骨干、心理咨询专家等60余人组成的区阳光巡回理事协会,化解钉子案、骨头案23件。出台非诉调解结果司法确认办法,为涉众型纠纷、易于反复类纠纷各方套上“紧箍咒”。
开放共治、共建共享,织密群防群治网
与老乡一起打工的曾某平时虽不大合群但也无异于常人。2014年8月14日,曾某怀疑有人背后说他坏话,产生过激行为,社区网格员及时报警,经鉴定曾某患有精神分裂症。姜堰区以开放心态、开放架构、市场机制吸纳社会力量,搭建好平台。深入开展社区网格化管理。优化辖区网格设置,将全区划分为1085个网格,择优配备网格员4854名。常态开展“三登门五必访”,落实点对点、零距离、全天候服务,做到社情民意在网格中掌握,矛盾纠纷在网格中化解,公共服务在网格中开展,平安建设在网格中落地,实现“一网办”、“一网通”,让信息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
刘云芳虽年过八旬,但参与群防群治是精气十足,北街社区群众热情地称呼她“刘姥姥”。刘姥姥十五年来穿梭于社区的大街小巷,调解家庭纠纷,关爱孤残儿童,坚持网吧巡查,为社区15名孤寡老人提供服务,资助16名贫困儿童走进校园,目前已成功调解居民矛盾纠纷数百起。该区活跃着一群像刘云芳一样的调解能手,涌现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林存礼、全国人民调解能手单照榴、全省最美人民调解员李明亮等一批调解名人。姜堰区不断壮大群防群治力量,物建2.1万人的“平安义工”队伍,建立“平安义工”服务积分奖励办法,推动“平安义工”协会组织向各领域、各行业延伸,建立区互联网平安志愿者协会、人民调解员协会、社区矫正协会、安置帮教协会、青少年关爱协会等群防群治组织,不断壮大平安志愿者队伍,常态化开展治安防范、矛盾化解、法治宣传、帮扶救助等。注重挖掘民间潜力,群众自治组织发展迅速,元老会、五人评议团、村务商议团、家庭道德评议会、老娘舅、刘姥姥话吧等自发性民调组织遍布城乡。
平安建设离不开及时有效的宣传,姜堰区突出创建宣传的实效性,连续五年编印《平安你我他》、《平安家庭攻略》、《企业经营风险防范》、《平安是福》等平安法治宣传手册260万册,发放到每家每户和企事业单位。在所有中心村警务室统一配备高音喇叭,在城乡各社区安装治安防范宣传标牌2000多块。区法院及时公布重大或典型案件白皮书,直播庭审673次,公开裁判文书2399份,提升司法公信力。把握“微时代”宣传工作脉搏,开展“我与乡亲跳个舞”,推出泰州首部公安微电影《思念》和首部公共安全宣传MV,政法部门微信、微博宣传平台普遍运用,进一步放大平安文化的影响力。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平安建设永远在路上。姜堰将平安建设作为民生第一工程,驰而不息,奋力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