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投稿信箱:

首页 » 三泰名镇 » 江苏姜堰-名镇溱潼

江苏姜堰-名镇溱潼

发布时间:2016-03-27 19:53:05 点击: 来源:中国网
作者: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溱潼,位于苏中盐城、泰州、南通三市交界处,古有“犬吠三县闻”之说。这是一座具有4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是先民聚居之所,麋鹿生息之乡。
  溱潼古时临海,古称“秦潼”,当时“秦”字没有三点水,入清以后,有好事者为之“水”旁以成今日之“溱”字,其音仍读“秦”。秦潼二字最早的文字记载始于唐《李符墓志铭》,宋代为“秦潼村”,明为“秦潼镇”,属“十二都”,民国年间一度时期称“溱湖市”。溱潼古时属扬州,后分属泰州,清乾隆33年划归东台县管辖,解放以后复归泰州。
  溱潼地处江、淮、海交汇之处,水网交织,塥岸迷宫。自古为隐户藏兵之地。从刘濞建仓、曹操令徙、范公筑堤、岳飞抗金到黄桥战役前夕,管文蔚与“二李”水上商谈等硝烟往事,至今声威犹在,遗迹尚存。
  溱潼原有古桥36座,古井72眼,古巷99条,宛如一座东方威尼斯水城。古代建筑星罗棋布。创建于宋咸淳年间的古寿圣寺、水云楼、五代时期的绿树禅寺、宋代山茶古宅、明代驸马亭以及清代朱仲记药铺、朱氏旧宅、李氏宗祠等,至今保存完好。目前古镇拥有古民居6万多平方米,其中明清建筑2万多平方米,古巷23条,是苏中地区古民居保存最多最完整的古镇。
  溱潼自古以来就是沟通江淮的要冲,是盐运和漕运的必经水道,里下河粮油集散地。早在清代,就有“胡、洪、王、方”四大徽商在这时经营茶叶、油漆、锅席、纸张。二十世纪初,南通张謇、无锡荣氏在这里设立庄栈,创办实业。至今这里仍保留着荣德生先生下榻过的寝室和“三新公司”旧址。
  古镇弹丸小岛,寸土如金,古镇区面积只有0.54平方公里。巷道狭窄,宽仅庹余。麻石铺街,苔痕屐迹。老井当院,清流汩汩。庭院深深,兰草花卉,给人以无限的幽静和温馨。古树名花遍布全镇。唐代国槐、虬枝苍劲;宋代山茶、斗艳争奇;十里芰荷、清芬四溢;明代黄杨、古意盎然;清代木槿、皂荚、银杏、垂槐、叶茂枝繁、各展风姿。
  溱潼万朵古山茶植于宋代,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经专家鉴定是国内人工栽培的山茶中生长地域最北、基径最粗、树干最高、树冠最大、花开最多、树龄最长的一株奇葩,是难得一见的旅游景观。2005年3月国际茶花协会主席格里高力·戴维斯先生称之为“全球茶花王”、“世界文化遗产”。该树已与云南丽江、台湾阳明山的两株名茶结为“姐妹花”、“团圆树”,成了古镇的“交际之花”。
  溱湖水的灵秀之气滋养了聪明勤奋的溱潼学子,历代的进士举人达一百多名。明代吏部侍郎储巏、清代苏州府教授孙乔年、安徽省儒学、邳州学政、进士李凤章等名人佳士都是这里的先贤;溱湖南岸刘氏“一门五都督、三科两状元”,为中国科举史所罕见;当代更有李德仁、李德毅“弟兄二人五院士”为国内凤毛麟角。
  溱潼是民间艺术之乡,人们在辛勤创造着美的同时也尽情享受着美。 “溱湖道情”、“龙灯花担”、“莲湘竹枝”、“窑工号子”、“迎神庙会”等民间艺术节目,每逢喜庆节日都会自发表演,其中无不渗透着水乡人民的纯朴之心和好客之情。一年一度的“中国·溱潼会船节”源流久远,是世界最大的水上庙会,已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十大节庆活动之一。届时十里溱湖百村汇集,千舟竞发,万众欢腾,气势恢宏,场面十分壮观。南郊喜鹊湖烟波浩淼,鹭鸥高翔,保存了完整的湿地生态环境。是国家湿地公园,AAAA级风景名胜区。
  溱潼的水质清淳、土质胶黏,以盛产上等砖瓦闻名于世。在南京明城、江南古刹中随处可寻。砖雕艺术技艺精湛,图案内涵无不展示水乡独特的风韵。
  溱潼盛产粮食、鱼虾,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溱湖簖蟹”以其“青眼红毛”驰名全国。以溱湖地区水产、水禽、水蔬为原料烹制的“溱湖八鲜”系列菜肴,是维扬菜系中的席上珍品。
  近年来,地方政府以古镇悠久的历史、厚重的人文、独特的自然三大资源为优势。认真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积极做好古镇的保护和开发,使之成为了一个古韵遗风、幽静宜人、市井繁荣、文明和谐的水上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