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想不到,今年28岁、事业有成的姜堰区顾高镇村民王小兵(化名)竟有过27年的“黑户”人生。
1989年出生的王小兵上有一个姐姐,因为违反了当时的生育政策,他的户口就一直没有申报。没有户口,他借读到初二便辍学在家,跟随亲戚外出打工只能独自乘坐汽车,回到老家做木匠又办不了保险,更令他苦恼的是到了婚龄却无法领证结婚。这一切直到2016年才得到好转,当时姜堰区公安局的民警上门宣传新的户籍政策,并多次帮他整理资料,其户口终于落实,当天也与女友顺利领到了结婚证。其父激动得对民警说:“今天这日子,我比添了孙子还要高兴!”
组织宣传、强化排摸,为566名“隐形人”分类建档
王小兵的经历并非个案。为了帮助他们真正融入社会,2016年,该区公安局正式制定无户口人员登记落户工作流程及落户材料规范,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微信等媒介宣传户口管理政策法规,并组织社区民警、辅警深入村(居)张贴标语150份、拉横幅30余条,走进居民家中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准确解读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的程序方法和重要意义。
“无户口人员常常缺乏安全感、游离于正常社会之外,帮助他们解决户口问题,让他们享受公民基本权利的同时也减少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该局治安大队大队长曹祥宾说。据了解,民警通过利用节假日、重大活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等有利时机,逐家逐户开展走访排查,全面掌握无户口人员数量、年龄结构、居住状况、无户口原因等基本信息,2016年以来,已排摸无户口人员566人,并按照“一人一档”的要求,分8种类型对调查材料、证明材料、落户材料等进行归档、长期保存,同时做好指纹、DNA等信息采集,杜绝落户过程中发生假冒户口问题,有效防止违法人员借机漂白身份。
因人施策、循序渐进,已有501人成功告别“黑户”
在该区白米镇和平村,有一位患有精神障碍的妇女任某,1992年随哑巴丈夫严某来到姜堰生活,后来严某病逝,家人多次想帮任某办理残疾证,但都因为无身份证明未能如愿。得知信息后,民警立刻对其无户口情况进行了解,可因为痴呆,任某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叫什么、哪里人、哪年生。为此,该区公安局积极组织人员到村里召开村民座谈会,先后听取了30余名村民提供的信息,并通过一次次了解、协商、调查,帮任某确定了身份信息,成功补登了户口。
同样,梁徐镇村民李明凤(化名)也是在民警的帮助下有了户口,在拿到自己的户口本时,李明凤笑着说:“二十多年了,从1991年嫁到江苏,与家人断了联系,就没了户口,现在又可以活得像个正常人了。”
“按照先易后难、分类解决、循序渐进的原则,研究会办不同类型无户口人员,逐一解决落户问题。”曹祥宾说。2016年至今,该区公安局已开展户口调查、出生资料收集工作600余次,组织人员赴外省市调查20余人次,发函256人次,先后为501名无户口人员补登户口,其中就包括146名受计划生育、非婚生等影响人员、201名外来婚嫁妇女和65名痴傻流入人员,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徐跃进 张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