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投稿信箱:

首页 » 姜堰头条 » “我能活下来,已经很知足了!”——记江苏省泰州市百岁老战士吴九成的“红军品格”

“我能活下来,已经很知足了!”——记江苏省泰州市百岁老战士吴九成的“红军品格”

发布时间:2020-10-09 16:48:07 点击: 来源:
作者:缪锦国

血与火的洗礼,锻造了他的坚韧与刚强;

生与死的考验,炼就了他的机智与勇敢。

在江苏省泰州市蒋垛镇,这片充满热血与力量的土地上,有这样一位106岁老人,他就是全国唯一健在的红十四军战士——吴九成。

正值中秋国庆双节到来之际,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专程赶到蒋垛镇蒋垛村,采访了至今仍健在的红十四军老战士吴九成,听他讲述了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那一段真实而悲壮的革命斗争史。

投身革命正少年

吴九成,生于1915年9月5日,现龄106岁。原籍南通市海安县曲塘镇,兄弟5人,排行老二,乳名“九儿”。

童年时代,吴九成家贫如洗,只租种了地主几亩土地度日。13岁那年父亲去世,一家人更是雪上加霜。母亲无法养活兄弟5人而改嫁,从此吴九成流落街头,以乞讨为生,后为一位好心的秀才收为义子。

1930年4月初的一天清晨,贲家巷北边的一棵大皂树上高挂起巨幅标语,数十亩地的广场四周红旗招展,鼓乐喧天,广场中央用几十张方桌搭起了司令台。来自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扛着铁叉、钉耙,也有的拿着大刀,从四面八方蜂涌到会场。闻讯的吴九成背着草篮,直奔离家不远处的会场赶热闹。会场上人山人海,一个个红军战士排着整齐的队伍进入会场,前面是洋枪队威风凛凛,接着是土枪队一字排成,后面是火药枪队,有的还背着大刀步入会场,然后在司令台前组成一块块方阵坐下。吴九成从未见过这种阵势,放下肩上的草篮,直窜到靠近司令台的一侧群众队伍中。上午9时许,只见一位30刚出头的小伙子拿着用“鞋浆布”自制的土喇叭,健步跃上一米高的司令台,接着又有几位腰间挎着盒子枪的军官紧随其后登上。你知道这首位上台的首长是谁?人们都习惯称他“老何”,即何昆军长。(何昆,红十四军军长兼一师师长)何昆还未讲话,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稍后,一片寂静,何昆这才口对话筒,说道:“乡亲们,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今天正式成立了!”又是一阵掌声和欢呼声。接着,他讲了工农红军第十四军成立的意义、目的以及今后的任务。此外,台上 的“老李”(李超时,军政委)、“老薛”(薛衡竞,参谋长)、“老余”(余乃诚,政治部主任)都分别讲了话,一度全场人声鼎沸,欢声笑语胜似过大年。成立大会结束后,当台上的首长走下台时,吴九成第一个上前拉着“老何”的手问道:“首长,我俫够好参加红军?”。军长笑容可掬地拍着九成的肩膀,操着一口湖南话“要的,要的”。说罢,派出一名小战士专门接待了吴九成,并履行了入伍手续。从此,吴九成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了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时龄16岁。

喋血沙场留伤痕

吴九成当上红军以后,经过短暂的军训,4月16日,上级下达攻打如皋老户庄的命令。老户庄由中、东、南、西、北5个自然庄组成,面积约20多平方公里,庄大、河多、沟深。庄上住着一姓张的大富豪恶绅,家有保卫团,听说红十四军成立,又从县里调来警察和省保安一个中队,于是,这里成了国民党反动派安在如泰游击区与通海游击区之间的一个重要据点。红军决定拔除这个毒瘤。经过周密部署,一大队由何昆率领,从东面进攻东庄;二大队是中坚部队,由张爱萍指挥,从东庄与南庄之间强渡河流,直捣中庄保卫团团部;三大队及赤卫队从西面佯攻西庄,并负责阻击泰兴前来增援的敌人。战斗打响后,由于敌人武器精良,工事坚固,人员众多,加之新成立的红军部队战士缺乏战斗经验,仗从晚上九点一直持续到天快亮。面对敌我如此胶着状态,吴九成说,当时何军长非常着急,但见他亲自上阵抓起一挺机关枪一顿扫射才攻下敌人的中心炮楼,不幸的是他却身负重伤,倒在血泊之中。

老户庄战斗胜利后,全军战士誓为牺牲的军长报仇,4月24日上级决定攻打顾高庄。顾高庄地处泰县南部与泰兴接壤,是姜黄线上的重镇。由于地处交通要塞,敌人戒备森严。加上村庄四面环水,西姜黄河绕庄而过,仅有一座木桥和土坝通往庄内,易守难攻。庄内住有7家大地主,为首的顾某为保护他的家产,置办枪支,从山东、安徽等地雇用一批地痞、流氓,组织起保卫团,自任团长,为所欲为,无恶不作,老百姓恨之入骨。为了惩办这一恶霸,参谋长薛衡竞3个月内曾先后两次攻打顾高庄,歼俘敌50多人。但顾某贼心不死,勾结国民党反动县政府,调兵遣将加强固守,除省保安团进驻外,县警察队还派驻100多人,比泰州城内的警察还多,用来遏制红军的活动,并大肆捕杀共产党人。面对这一顽敌,军部决定由薛衡竞率二支队一部再次攻打顾高庄。那日晚上,天下着小雨,吴九成等红军战士在大队长于咸的带领下,部队分两路沿麦田间小路向顾高庄摸去。部队在东口子干掉了哨兵,没想到有一暗哨看清这一情况,潜回庄中迅速向顾某回报,因为前两次吃了大亏。这次,一边吹响紧急集合哨子,一边向黄桥、蒋垛、姜堰、张甸等地的保安队求救。顷刻间,顾高庄上灯火通明,枪声大作。薛衡竞见奇袭不成,立即命令部队实行强攻。保卫团先是借助工事顽强抵抗,后见势不妙,边打边拖延时间,等待援兵的到来。战斗大约进行了一个时辰,突然外围四面响起枪声,估计援兵将至,恋战对红军不利。在这关键时刻,吴九成说:“只见薛参谋长站出来高声命令:‘同志们撤退’”,随即自己操起一挺机枪阻击敌人,突然一颗子弹飞来,击中了他的腹部,通讯员见状立即抢救首长。这时,东方已经发白,敌人也不敢穷追,战士们将衡竞护送到横垛刘家桥河东一户农民家里救治,但终因流血过多而壮烈牺牲。

在那战斗频繁的日子里,吴九成先后还参加过“八面围剿”、卢家庄、莫家垛、汤家苴、黄柯庄、迥家垛、蒋垛、季家市、广陵镇和黄桥八三暴动等数十次战斗。在攻打卢家庄的一次战斗中,吴九成负伤,后经一年多护理才痊愈,至今他的右腋下还留有一块较深的伤疤。

身处低潮仍从容

1930年8月3日“黄桥总暴动”由于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命令而失败,大批红军战士倒在血泊之中。9月中旬,红军逼迫解散。此时,红军战士一般三~五人一起,统一取名“囥”,隐藏在百姓家中。吴九成带了5个人来到贲家巷当初收养他的秀才家中,不料被敌人发现。为了帮助战友脱离虎口,吴九成堵住前门,让他的5位战友从后门撤退,当敌人打开前门追击已撤离的5人时,吴九成也从前门脱身了。这一别就是85年,吴九成遗憾地说:“我至今也未碰到过其中一位战友”。

离开战友,吴九成象失群的孤雁,好在不久之后,他找到了叔叔吴真松,在叔叔的介绍下当了本乡裁缝店师傅申三多的学徒。一天,吴九成在店门口突然碰到了战友肖其焦(季家市人),肖告诉他是来“取经济”的(我党的暗号,意为筹集资金供党组织活动),由于情况复杂,两人没聊多久就分手了。但还是被人发现告了密,吴九成被国民党乡镇府抓了去,说他是“共匪”。后来,多亏师傅的小舅子张元郎出面,证明吴九成是其姐夫的徒弟,方才脱险。其实师傅已知道吴九成参加过红军,心想,九成已经暴露,不宜久留了,于是,便送他去上海找师兄蔡巧正,让师兄把吴九成留在尹之焦(老家泰兴尹家垛人)办的“燕子娇”服装店(上海市华德路24号),暂避一段时间,谁知这一呆就是五六年。

1940年,新四军渡江北上,东进黄桥,苏北形势有了根本好转,如泰抗日民主政府相继成立,吴九成从上海回到江北,继续为党工作。不久叔叔过世,婶婶改嫁到古溪尹家垛。吴九成投奔婶娘改嫁的丈夫尹之荣家。由于尹之荣家贫房子少无法居住,尹之荣便让吴九成暂借宿到隔壁本家尹之如家。尹之如是民国十九年(1930年)当地闹共产的支部长,长女16岁就加入了共产党,他的夫人娘家是蒋垛集镇人,姓孟,无兄妹。孟氏夫人见吴九成人品不错,有份好手艺,又没有成家,便把大女儿尹月芳许配给了吴九成。1943年,尹之如随夫人带着大女儿、女婿和小女儿回到她的娘家蒋垛集镇定居。吴九成从此成了蒋垛人。

丹心不改送情报

蒋垛是姜堰与黄桥之间最古老的集镇,也是方圆几十里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属革命老区。

来到蒋垛后,吴九成在东姜黄河边租了一套民房以为栖身之地,同时也为方便给新四军做军衣。一天,一批货刚做完,晚上,突然有人敲门,吴九成从门缝里一瞧,只见五六还乡团背着枪站在门外,心想,不好,出事了!开门是死,不开门也是死,反正跑不了。急中生智,他连忙叫妻子应付来人,自己从后门窜到大河边,一个猛子潜到对岸,上岸后直奔雅周亲戚家,这才又逃过了一劫。

1943年,吴九成常去蒋垛据点伪军营部文书蒋跃东家做衣服。蒋是新四军打入伪军内部的地下工作者,在闲谈中得知吴九成的家史和经历,蒋跃东觉得这个人可靠,便酝酿吸收他为党工作。这年秋的一天,蒋跃东获悉伪军独立11旅驻古溪一部第二天将移营蒋垛,这一情报必须立即传递出去。紧急情况之下,蒋跃东想起了吴九成,便托他送交根据地尹垛乡乡长尹家祥。吴九成不负重托,将情报卷成一个小纸卷,藏在熨斗的炭灰里,上面还放了点木柴头,顺利地混过了岗哨,送达目的地。第二天,驻古溪伪军开拨,途经尹家垛西面的塌天桥时,遭到新四军三分区十四团伏击,俘伪军100余人,缴枪200多支,机枪3挺。

解放战争中,吴九成断断续续继续为党工作着。

历史评价显公正

悠悠历史,丰碑永存。

南(通)、如(皋)、海(安)、泰(县)早在1928年四五月间,即在如皋西乡戈家堡宝庆寺成立了“如泰工农红军”,1930年4月,在如皋贲家巷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吴九成就是那年参加红军的。

红十四军成立虽然只有短短几个月时间即失败了,但它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的苏北农民起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在江苏人民斗争中有着重要的位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记载道“活动于苏中通如海泰地区的红十四军与全国其他军事武装一样在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从而打破敌人多次‘进剿’,壮大了自己,巩固发展了苏区,……虽然在当时党中央‘左’倾盲动主义命令下,不顾敌强我弱的客观条件,仍执行积极进攻的战略,以致迭遭失败。但失败后保留下来的骨干,仍顽强地坚持斗争,为后来再度兴起奠定了基础。总之,无论胜利或是失败,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均作出了程度不同的贡献。”

红军身份终确认

新中国成立后,吴九成最大的愿望就是被组织认可,成为一名堂堂正正的红军战士。他曾申请认定红军身份,但由于战乱时,红十四军的档案已被销毁,因此他的身份一直没有得到认定。

据吴九成的儿女们介绍,老人心态平和,知足常乐,自食其力,一直以裁缝手艺养家糊口。后来年龄大了,裁缝活不能干了,就干农活,一直到95岁还能挑粪种田。101岁那年,吴九成不慎摔伤了脊椎,家人都很担心,没想到他在床上躺了两个月,奇迹般地恢复如常。

“我曾经是一名红军战士,就要像个红军样子!”

吴老将那段尘封已久的往事,埋在心里,一藏就是85个春秋!他在夜里常常梦见引领自己走上革命道路并指挥战斗的老首长,常常在梦里呼唤和自己一起冲锋陷阵、出生入死的老战友,常常回忆起枪林弹雨的战场和死神擦肩而过的情形……尤其是进入晩年,他多想有朝一日跟昔日的首长和战友相聚重逢。

这一刻,何时才能圆梦、了此心愿?!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吴老的这一心愿愈发强烈、迫切!

吴九成的孙子吴兵是听着爷爷讲参军、打仗故事长大的,他名字就是爷爷起的。吴九成也把自己的经历讲给左邻右舍听,相信他的人不多,甚至还有人说他“吹牛皮”。由于红十四军存续时间短,加之当事人都已不在,老人参加过红军的历史没人相信。很长一段时间,不管家人还是邻居都不相信老人讲述的事情。吴老听到后只是笑一笑,也不去争辩。

刚开始,吴兵对爷爷的描述也将信将疑。他到网上查询有关红十四军的历史,发觉与爷爷所说的基本吻合。一个偶然的机会,吴兵在网上看到一部关于红十四军的纪录片,他赶紧叫爷爷一起看,历历在目的峥嵘岁月,让吴九成热泪盈眶。

20世纪末21世纪初,如皋建起了红十四军纪念馆,老人闻讯,几次想让儿孙们陪他前往凭吊过世的首长和战友。儿孙们不知老人心中的秘密,终末成行。2015年9月中旬,老人再次向儿孙们表白,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前往如皋,死才瞑目。儿孙们见老人态度坚决,不愿多拂了他的心意,只得陪他来到如皋。虽然老人走路需要用拐杖,耳朵也不大能听的清,但是为了实现老人的愿望,家人还是带他来了。

刚迈进展览大厅,老人便对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自我介绍:“我叫吴九成,今年101岁,我参加过红十四军,我的团长叫张世杰……”

吴九成老人在儿孙的搀扶下参观展览。仔细端详着橱窗里的相关史料,抚摸着泛黄的老照片,老人潸然泪下。在红十四军一师师长张世杰的照片前,老人扔掉拐杖,用力挺直腰杆,毕恭毕敬地敬了个军礼。

“老首长啊,终于看到你们哪!请原谅我,几十年了今天才能来呀!

在纪念馆里,吴老看到了很多,回忆了很多,感慨了很多,而老人的到来,对于如皋市红十四军纪念馆来说也有着特别的意义。交谈中,吴九成讲述了许多参军时的故事,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发现老人许多亲身经历都与记载的史料相吻合。

老人的举动惊动了纪念馆的领导,也惊动了南通市、泰州市和姜堰区的领导。1年的时间内,调查组赴上海、南京、靖江、海安、姜堰、如皋等地进行了广泛的走访、调查、核实。调查组发现吴九成,不识字,但他反映的他所在红军部队的领导、职务、他参加的主要战斗、时间、地点、过程等许多事实与红十四军研究会掌握的情况惊人一致,他讲述的逃亡经过也得到当事人或当事人后代的证实。他所反映的情节和实地调查结果完全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蒋垛镇人大主席钱鸿江是一位学者,曾致力于红十四军军史研究。他得知吴老的事情后,非常热心;多方联系,不辞辛劳,走访查询,为吴老一家牵线搭桥,得到了如皋市红军第十四军研究会的帮助。经过一年的调查核实,经国家相关部门认定,百岁老人吴九成的红军经历属实,20168月,吴九成被证实确认为“红军失散人员”,这才使他的光荣斗争史传遍天下。

如今,吴九成已是106岁高龄,也是目前江苏省乃至全国唯一健在的红十四军老战士。他说:“那么多战友都牺牲了,我能活下来,已经很知足了!人生在世,要珍惜活着的每一天。

红军品格永流传

作为为数不多仍健在的老红军之一,身世披露之后的百岁老人吴九成,随着报纸、网络等众多媒体的广泛推介、报道,很快成为当地乃至全国的新闻人物。

这些年,前来拜访的、参观的、看望的,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吴老尽管上了年纪,记忆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但只要一提起当时参加战斗的场景,吴老仍历历在目,刻骨铭心。

“如果那天我没有被敌人刺刀捅伤,兴许有机会为军长挡下那颗子弹!”老人说到这,眼角的泪不知不觉地流下来。

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10月18日,江苏省民政厅副巡视员陈勃一行专程来泰州看望慰问吴九成,为老人送上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章,转达省委、省政府对他的殷切关怀和诚挚问候。

同年11月中旬,泰州学院军事爱好者协会公益部成员专程前来探访了102岁的老红军吴九成。吴老很高兴,得知大学生们要来访,那天拄着拐杖,特地戴上一顶红军帽,说话谈笑时精神矍铄、有条有理,给他们讲述了他的传奇人生。“我已经102岁了,这一生都不会忘记,现在的好日子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吴老希望年轻人不要忘本,要做好人做好事,多为社会做贡献。大学生们听了获益良多,对老英雄平添更多敬仰。

2018年8月,中央美术学院潘教授为全国一百位老红军画像,时值104岁的吴九成老人是第28位,江苏省仅三人。画像要送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展览并永久珍藏。在自家门口,吴老坐着不动,配合绘画,硬是坚持了三个多小时,连潘教授在内的一行数人都被感动了:“老兵精神真了不起!”

2018年国庆前夕,得知泰州市开展“我与国旗合个影 我为祖国送祝福”主题宣教活动消息后,吴九成老人表达了想与五星红旗合个影的心愿。对此,相关方面积极准备,组织人员及时登门满足了老人这一心愿。老人戴上红军帽,挂上两枚珍藏的奖章。国旗下,他先向国旗敬了个礼,接着在藤椅上坐好,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扶着椅把,两眼炯炯有神地凝视远方……

“咔嚓”一声,一张有着特殊意义、令人动容的国旗合影照由此定格。

“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哪里有了共产党,呼儿嘿呦,哪里人民得解放。”2018年10月1日,武警泰州支队官兵、姜堰区繁星花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来到姜堰区蒋垛镇,看望104岁的老红军吴九成,听老英雄讲述战斗故事。

“那个时候的日子很艰苦,野菜野草都吃过,而且还要面临随时战斗的可能”一说起当年的战斗情景,吴九成的眼睛里就放射出激情的光芒。

吴九成老人情不自禁,唱起了他最爱的歌曲《东方红》,用歌声抒发心声,祝福祖国六十九周年华诞。虽已104岁高龄,但吴九成老人面色红润、精神矍铄、步伐稳健、声音宏亮。江苏《新华日报》以“百岁老红军高歌颂国庆”为题对此做了专门报道。

2019年9月7日上午,南通市新四军研究会会长陆玉明、江海志愿者莫文隋爱心粥、爱国拥军基金会代表等一行志愿者们利用周末休息日,驱车百余公里,来到老红军吴九成家中,为老人送上慰问金和慰问品,与老人一起品尝带去的莫文隋爱心粥,在提前祝老人105岁生日快乐的同时,聆听老战士讲述革命故事,一起迎接即将到来的新中国建国70周年。

吴老回忆起当年的峥嵘岁月,不禁豪情满怀,当着志愿者们的面,放声高唱《东方红》,啍唱当年红军时期的《蒋该死》小调,竟一字不漏。

临别时,老人紧紧抓着南通爱国拥军基金发起人张志光的手久久不放,并执意将888元现金捐给爱国拥军基金。他说:“新中国江山和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大家一定要好好爱护和保卫,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吴九成老人还向莫文隋爱心粥捐款,表达对莫文隋志愿者的敬意。

如今的吴九成,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完稿于2020年10月6日)

(本文得到了原姜堰区政协文史委朱书忠的大力支持与协助,在此谨向朱老致谢!)